今天是:
  • 加入收藏
  • 学院主页
  • 师大主页
您的位置: 首页 >  工作动态 

卜惠子老师分享如何应对拖延

发布人:王霞 发布日期:2018-12-06 浏览次数:

上周王老师提醒我这周该我分享了,我就在思考说点什么好呢,一直想不出来,我就拖着,以前我会一边无所事事地焦虑,一边拖延。现在我会心安理得地拖延,这就是学了心理学的好处。最终两小时前我决定来说说拖延。

拖延这个东西,上个世纪70年代起心理学家就开始关注,说是大约80-95%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与拖延症和睦相处,其实没那么糟糕。

根据拖延理论,拖延症被分成了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。通过自我分析,我摸索出的应对拖延的方法应当属于积极拖延,即不回避问题,而是迂回解决问题。

首先,我们来聊聊是什么造成了拖延,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关于拖延的理论框架TMT(temporal motivational theory). 这个理论认为拖延主要是受任务主观价值影响,而任务主观价值(Utility),受到了个体对其期望(E),其自身价值(V),何时能够实现(D)以及个体对延迟的敏感性(Γ)这几类因素的影响。期望越高/自身价值越大/越能立刻完成/个体延迟敏感性越高的任务,主观价值就越高,就越不容易拖延。

个体对任务的主观价值评判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。翻译成人话就是:大BOSS任务在deadline面前显得尤为高压,反而能将其他的配角任务映衬得轻巧可爱。

不想收拾屋子,不想洗的碗,不想看的论文不想跑的步,不想填的约谈记录表……原本不想做的任务,在接近死线的周二分享会面前,都成了一个个减压放松的小游戏。拖延了整个周之后,我该做的小任务基本都完成了,而且在分享会前的最后一小时整理出了我想说的内容

这就是与拖延和解的妙处:一方面,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高效,利用拖延A的时间反而完成了原本被拖延着的B(乃至CDEFG);另一方面,被A拖延到极限的你最终会在死线的压力下变得思如泉涌,A也能如期KO。

 下次你心中的拖延小人和勤奋小人再打架,请让拖延小人转告勤奋小人:我不是在拖延,我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。

 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永远要用B来把拖延A的时间充分利用,千万不要把拖延的时间用来看剧发呆打游戏。

第二点,其实我算是比较自律的人,对抗拖延也有一些常规做法:先设立比较容易完成的小目标、远离舒适圈诱惑、将任务分阶段化整为零完成等。但这些招对付有Deadline的任务有效,对付没有Deadline的任务就不太有效了。

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利用这一点,实施了一个的制度:把原先的设立deadline接收标书变成了全年无deadline,任何时间都可以提交标书,结果每年他们收到的标书大幅减少了50%以上。

 无死线任务拖延的原因无非几种:动机不足/任务难度大/回报(或危害)不在眼前。如果不能从根上入手改变这几个因素,拖延症就不可能不药而愈。如果算命的说你减肥成功就会转角遇到王思聪/你英语突然如有神助导致看原版文献so easy/导师突然通知你论文presentation提前到明天早上,那你的拖延症治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。

清朝有个小青年叫黄允修,有一天他向袁枚借书。袁枚就忍不住要告诉他一些人生的经验,说: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。

自己买的书,今天不读明天读,反正明日何其多;而借的书就不同了,今天不读,明天就读不成——自我限定deadline,人为提高延迟敏感性。

 最后一点,在与拖延症和谐共处的时候有一点要警惕——在拖延症患者的世界里,有一个特别美丽的陷阱,叫做“积极筹划中”。看似在为完成任务做准备工作,其实只是打一圈鸡血后接着葛优瘫。

想减肥?先买几张维密超模的海报贴在床头。

想练马甲线?先下载几个健身APP设置打卡日历。

想学钢琴?打开ipad搜索一堆大师演奏视频欣赏。

 ……

为什么只是想一想就觉得似乎已经做到了,然后就可以放任自己去休息了呢?

这就和立flag最容易打脸是一个道理——

纽约大学心理学家Peter Gollwitzer(2009)研究发现,目标只要说出来,就有可能会降低成功的概率,因为别人对目标对了解和叫好,更易使人沉溺于被认可虚幻之中。

美好的幻想就,使人感到愉快、放松,仿佛已经达到了理想中的境界,从而大幅降低行动力,反而陷入更长时间的消沉和懈怠。

 因此要战胜拖延症,就要跳出自己骗自己“假装很努力”的陷阱,真的开始动起来实施。